双料学姐谭晓丹给留学生大学选科指点迷津

Monday, 08 March 2021 15:53 Edit by  CCNews报道 Published in 海外留学

多伦多大学和滑铁卢大学双料学姐谭晓丹(Serina),她以“过来人”的体身份给留学生分享大学选科的经验。尤其是IT专业如何选择合适的学校。

谭晓丹是妥妥的学霸一枚,在中国国内高中时她就已经学完了大部分高中课程,所以12年级入读邦德多伦多国际学院后学得很轻松。在邦德她得到更多的是综合能力的锻炼和提升,例如在英语课上她经常自我锻炼做演讲,在老师的鼓励下逐渐摆脱了起初的怯场,成为了一个自信的演讲者。她经常和学弟学妹分享自己的经验,尤其以自己两所大学选科“实战”经验,提醒大家有的放矢少走弯路。

谭晓丹有这两所加拿大顶尖大学的求学经历,她首先的建议是:想赚钱还是想搞科研?“多大学生很多在大三、大四就有机会在夏季做科研,而对于滑铁卢学生来说暑假就是赚钱的时间(实习)。”谭晓丹认为滑铁卢大学在本科教育阶段更注重学生的工作经验积累,而多伦多大学则给予本科学生更多参与科研项目的机会。

两所大学课程安排不同

谭晓丹说“同一个专业有些课程,学生在滑铁卢大学大二时就要上了,但在多伦多大学是在大三才上。课程设计的不一样也跟滑铁卢大学的带薪实习项目(Coop)有关,比如,有些基础专业课要学生有更多编程经验后修读会更好,但这些课程内容又很多都会出现在工作面试中,这种情况下滑铁卢大学会安排学生早一点修完这些课,以方便他们找实习工作。虽然两所大学的教学结果差不多,但因先后安排的不同,如果选滑铁卢大学读本科,就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提早面对专业学习的挑战!“

专业课老师也不一样

在多伦多大学,本科学生有更多机会遇上带着科研项目的教授来上课;而在滑铁卢大学遇上专业教学的讲师授课的情况可能会比较多。这是谭晓丹通过比较得来的一个信息,前者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科研学术圈子,后者则给学生更多专业课程学习的支持。

工作还是考研?体验后做决定

大学期间,谭晓丹的表现一如既往地出色。她在攻读滑铁卢大学双专业学士学位期间,曾在多家知名科技企业实习过,例如AMD图像处理芯片公司、苹果科技公司,在苹果的科研小组工作, 让谭晓丹首次领略到科研领域开放、创新的乐趣,印象深刻。所以,是工作,还是考研?决定来自于实践。谭晓丹后来决定读研,正是因为她从最后一份工作体验中得到启示,她决定继续深造,走另一个她可能更感兴趣的事业路线。

产业VS科研 看自己的能力和愿望

在谭晓丹看来,“读研”并不是为了有更高的学历、去找更好的工作,而是给学生一个走科研路线的平台,她说:“读研究生最大的好处就是接触了科研。”“做学术大多数是在纸上设计一个东西,发论文或者参加科研会议,只有最顶尖的科研人员才有机会将研究成果做成产品。我见过很多为了读博而读博的人,没有尝试将自己的研究真正实践到生活中。”谭晓丹认为学术圈很难让她在短时间内对社会或行业作出实际性的贡献,读完两年硕士课程后,她觉得自己更喜欢在公司里工作——她形容自己在公司里工作像“螺丝钉”,即使很小,但它的存在也对创造产品有价值,谭晓丹更喜欢将自己的能力真正投入产业中。

TIPS:给学弟学妹们的建议

提前磨练英语能力。如果有计划高中出国留学的,应该重点多学英语。“跟国内相比,在加拿大读高中轻松些,但读大学会更辛苦。”Serina说,同学们不要被传说中“出国读书更轻松”的说法误导,要为以后尽早作好打算。

一定要选正规学校。高中选学校一定要看学校是否正规,这是对大学申请有影响的。谭晓丹说:“我姑姑在多伦多生活了十几年, 当时她给我在多伦多找学校时亲自来邦德考察过,感觉学校在老师,校风,管理等等各方面都很不错。”

混IT圈要有硬条件和软实力。混IT圈除了要有专业知识这样的“硬条件”外,诸如沟通交流能力、学习能力等等的“软实力”也非常重要。硬条件不用说,在面试时就能体现出来;软实力则是在工作期间非常重要的。IT相关的工作,越来越需要高素质、全面型的专业人才。所以,如果你目标已明确,在学校里就要开始锻炼自己了!

选多伦多大学还是滑铁卢大学?还是和谭晓丹一样全都要?如果你还对自己的未来还没概念,那就来和升学指导老师详细谈谈,别忘了,邦德还有遍布各行各业的校友做后援支持呢!无论选哪个方向,校友们都有最新鲜的实战经验供你参考。

几年前谭晓丹和大家分享求学心得的时候,她刚从滑铁卢大学本科( 电子工程和计算机工程双专业学士 )毕业时,而现在,她已从多伦多大学计算机工程硕士专业毕业了。目前谭晓丹在教授推荐下于亚马逊公司实习,今年五月她即将进入英伟达(NVIDIA) 公司,在这家全球最著名的图像处理芯片设计公司继续向她最钟爱的研究领域前进。(题图:2013届优秀毕业生和前校长Farber先生合影,前排左一谭晓丹  文章来源:BOND微信公众号 )

Last modified on Monday, 15 March 2021 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