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纪录片:中英教育取向不同

Friday, 14 August 2015 10:40 Edit by  来源:观察者 Published in 基础教育

BBC拍摄表现中英教学差异的纪录片《中国学校》再次掀起了中英教育话题讨论。

参考消息网8月14日报道,BBC拍摄反映中国教师在英国汉普郡博航特中学教学,表现中英教学差异的纪录片《中国学校》再次掀起了中英教育话题讨论,这次英国和中国媒体都参加了对纪录片本身和中英教育话题的讨论。

英国广播公司网站8月12日报道称,中英教育话题比这部纪录片反映的内容要大得多。纪录片仅仅描述了英国一个中学的一个班听中国老师讲课的内容,并没有英国教师在中国学校课堂讲课的内容,也没有总体上对比两国学生的表现,比如在课堂外,社会上和家庭中的表现。纪录片没有反映的东西也很多。

中国媒体也对英国播出的纪录片做出反应。中国网络报道称BBC制作的电视片在内容上有夸大和取舍。例如有报道说,在电视制作方的要求下,加入了做广播体操,眼保健操和升旗等中国元素。但这可能更多说明了电视媒体的特点,即通过镜头剪辑作取舍达到强化重点的效果。

有报道说,在电视制作方的要求下,加入了做广播体操,眼保健操和升旗等中国元素。

报道称,电视媒体一方面比广播和纸面媒体更能传播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但另一方面也掩盖了同真实的距离。当然这并不是说BBC这部纪录片不真实,第一集纪录片突出了中国式填鸭式的课堂教学和对学生长时间反复练习的要求,也突出了英国学生课堂的自由散漫。尽管有突出和渲染,但基本事实应该不错。

报道称,希望也能有人拍部英国教师在中国学校课堂讲课的纪录片,让大家对两国学校和学生对比有更全面的了解。但即使没有这样的电视片,人们也对中国一条龙的教育方式能有大致的了解:学生在家长的关怀和压力下,从上小学,升初中,考高中,进大学,一连串埋头苦读。许多人又再接再厉地考研,考博,博士后......

从小学开始,中国学生一天花在功课上的时间和精力往往会超过了一份全职工作。有得必有失,如此一来,中国学生就要牺牲正常的课外活动和正常生活。

这种教育流水线的背后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价值观。一个曾经在中国读过小学的英国学生讲过一个有趣的事情:中国小学生在讲述自己志向的时候,大多都会说要当科学家,还有要做宇航员的,但没有人像英国小学生那样说长大要做自己父亲做的职业,比如木匠、电工、水暖工……

不同的志向和教育价值可能反映了社会价值的不同和社会运作的不同。英国学校初中后就把升高等教育的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分流,相当一部分学生进入诸如电脑、会计、水暖工和其他技工等职业发展途径。在他们同龄人大学毕业面临就业的时候,职业培训的学生往往已经开始就业并取得了经济独立。往往在大学生还在求职或工作还学生贷款的时候,他们进入职业教育做建筑工人或汽车修理工的同龄人可能已经有了自己的住房,有的已经结婚生子。

但讲究读书高人一等和要专业对口的观念又不利于让大学毕业生去填补蓝领工人的需求缺口,特别是眼下中国的独生子女家庭,成年子女向父母伸手或依赖父母已经成了新常态。有条件的中国家庭对子女“啃老”的容忍度要远远高出英国家庭。

中国老师赴英国

博航特中学校长公开信:随纪录片展开,会看到同学们越来越适应

BBC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国学校》已经进行到第二集,中国老师和英国学生的不对付全面升级了!BBC的摄像头不但扫到在教室里煮茶喝的学生,还捕捉到了情绪失控的中国老师。面对中国媒体和网友对其“造假”、“妖魔化”中国教育的指责,BBC回应说确信是“比较”公正的对比。怎样公正?有多公正?纪录片里出现的中学博航特(Bohunt)的校长尼尔(Neil Strowger)写了封公开信。来,听听他是怎么说的:

首先,要感谢所有的家长、老师和同学,是你们的努力让博航特中学成为全国最成功的学校之一。

你们当中的许多位大约都在收看近期BBC2台播出的一档比较英国教育与中国教育的纪录片,里面的主人公正是我们学校的一批九年级学生,一些老师(我也在内)。我想感谢那些上周发来短信支持我们的人。我还收到了其中一位“支教”中国老师的来信,说他们很怀念在博航特教书的日子。——你们听了一定会感到很振奋的。

既然这个节目引起了那么大的反响,我觉得有必要解释一下当初我们为什么答应参与纪录片的摄制,还有,为什么一些同学的表现会让人大跌眼镜。

“中式教育班”的学生

博航特之所以在过去短短几年里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功,是因为我们总在寻找新的、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来发展教育。正是出于这一考虑,我们才决定参与到这个纪录片项目中去——我们视此为评估博航特教育方法、向中国教育取经的创新途径。

我们也致力于向学生提供有趣的学习机会,让他们得到足以铭记终身的宝贵经验。最好的例子莫过于他们在校期间参加过的许多次“远征”,还有那个大受欢迎的爱丁堡公爵计划(观察者网注:爱丁堡公爵奖由女王的丈夫爱丁堡公爵创立于1966年,旨在鼓励14到24岁的年轻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获奖的年轻人被认为具备了服务社会,承担责任,勇于挑战自我的潜能,在教育和工作申请时都会被优先考虑)。BBC的这个纪录片项目当然是个挑战,但培养学生勇于接受挑战的能力(而不是进行填鸭式教育),正是我们学校成功的诀窍之一。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我们学校拥有一个全国领先、颇具规模的汉语教育项目(观察者网注:即沉浸式汉语教学,用汉语教授大部分课程),我们同中国的许多学校以及教育机构都有良好的合作渠道。——不久前还有20名博航特的学生前往中国参加一个交流项目。出于长期的教学考虑,参加这个纪录片项目也是有益的,它会让我们的学生得到更多的机会。

任何来过博航特中学的人都知道,我们的学生聪明、积极、努力。我尤其为他们自豪,也为他们取得的成就自豪。我们被英国教育标准办公室评为杰出学校,我们的GCSE(观察者网注:英国普通中学教育证书)考试成绩在全国排名前十,都是他们的功劳。

有些学生并不抗拒每天12小时的学习时间和中国式的教学方法,有些学生却不能适应,所以才会表达出自己的沮丧情绪。BBC当然会把这些收入镜头!我们应该在一个大背景下看待这些反应——这部纪录片之所以这样剪辑,为的是呈现一个完整的故事。到目前为止,你们看到的是同学们遇到的最初的挑战,这是熟悉一种新教育方式必不可免的过程。随着纪录片的展开,你们会看到同学们越来越适应,而且决心取得成功。这正是我们学校的特色。

参与这个项目的人都得到了很多经验。中国老师从中学到了东西,我们的学生更是获益匪浅,我们的老师,我们这所学校,都是如此。我们将在以后继续努力,为年轻人提供最优质的教育。

尼尔·史端乔

Last modified on Friday, 14 August 2015 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