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再失大将台湾“诗魔”洛夫病逝 Featured

Monday, 19 March 2018 14:10 Edit by  CCNews 综合 Published in 两岸三地

自己在加拿大生活了二十年,面对异国时空有一种“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失魂落魄。

洛夫在台湾诗坛有 “诗魔”之称。晚年出版诗集《唐诗解构》,认为现代诗的“中国之神”就藏在唐诗中,“解构”的作为就是对唐诗中“神”的释放,也是一种变形的重生。

2018年3月19日,台湾著名诗人洛夫于凌晨病逝,终年91岁。而在2018年1月,洛夫的新诗集《昨日之蛇:洛夫动物诗集》刚刚出版。洛夫著作甚丰,自1952年在台湾发表第一首诗《火焰之歌》以来,已出版诗集《时间之伤》(1957)、《灵河》(1957)、《石室之死亡》(1965)、《魔歌》(1974)、《众荷喧哗》(1976)、《因为风的缘故》(1988)、《月光房子》(1990)、《漂木》(2001)等三十一部,散文集《一朵午荷》等七部,评论集《诗人之镜》等五部以及译著《雨果传》等八部。1982年长诗《血的再版》获中国时报文学推荐奖,同年诗集《时间之伤》获台湾中山艺文奖。1986年获吴三连文艺奖。 1991年获国家文艺奖。1999年,诗集《魔歌》入选由台湾《联合报》等发起评选的“台湾文学经典”。2001年长诗《漂木》出版,同年在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台文所与《当代诗学》(年刊)合办的“台湾当代十大诗人”票选中排名第一。2003年获中国文艺协会赠终生荣誉成就奖章。2004年获北京“新诗界首届国际诗歌奖”。

洛夫是诗人,也是书法家,2016年11月,洛夫的《水墨微笑——诗意书法作品展》在上海图书馆亮相,展出洛夫诗意书法57件,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曾对洛夫做过专访。“上海是文学、艺术都很繁荣的地方,我也来拜拜码头”,当时,洛夫笑着这样说。洛夫表示,自己在加拿大生活了二十年,面对异国时空,时时有一种“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失魂落魄。所幸,每日与王羲之、杜甫、李白等人的作品为伴,血脉中流转不息的中国文化充实着他的创作心灵,发展出更自由、更多元的创作路线和个人风格。洛夫说,自己坚持的核心价值是创新,但同时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除了从中发掘诗歌美学元素之外,也沉醉于传统书法艺术的学习和探索中,“中国文化使我活得丰富、尊贵、理直气壮。”


洛夫在台湾诗坛有雅号“诗魔”之称,其由诗集《魔歌》而来。1999年,洛夫再版诗集《魔歌》,诗集中的《金龙禅寺》、《子夜读信》等被选入台湾高中与大学课本。其中的《长恨歌》一诗写于1972年,用超现实手法诠释中国古典诗歌——“他开始在床上读报,吃早点,看梳头,批阅奏折/盖章/盖章/盖章/盖章/从此/君王不早朝”。据洛夫自述,将诗集命名为《魔歌》有两个用意:“一为魔鬼之‘魔’,一为魔法之‘魔’……诗之入魔,自有一番特殊的境界与迷人之处……古有诗圣、诗仙、诗鬼,独缺诗魔,如果一个诗人用语言如公孙大娘之使剑,如果他弄笔如舞魔杖,达到呼风唤雨、点铁成金的效果,纵然身列魔榜,难修正果,也足以自豪了。”

洛夫原名莫运端、莫洛夫,1928年生于湖南省衡阳市。初中三年级时,受俄国文学作品影响,将自己的名字由“运端”改为“洛夫”。1948年考入湖南大学外文系,1949年入伍国民党军并随军队抵达台湾。1951年考入政工干校第一期,1953年毕业,分发至左营海军陆战队。1954年,与张默、痖弦共同创办诗刊《创世纪》。《创世纪》为当时台湾及后来的华语诗坛提供了发表的平台,以其强大的生命力生存至今,被白先勇誉为永远死不掉的“九命猫”。1959年,随军转赴金门。越战后期奉命参加驻越军事顾问团担任英文秘书。返台后,就读于淡江文理学院英文系,1973年毕业,并在同年8月以中校军衔退役。军职退役后转为教师,曾任东吴大学外文系副教授,并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华侨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山西中北大学等高校任客座教授。1996年移居加拿大温哥华,2016年夏返台定居。

2000年,72岁的洛夫历时一年完成长诗《漂木》的创作,全诗3200余行,堪称中国新诗史上最长的一首。洛夫将其视为自己的心灵史诗,诗人自己的评析是:“《漂木》是我晚年久经沧桑、繁华落尽之后,以一种超越的心境,感悟到生命飘零、悲凉的空无。通过意象语言表现出我的形而上的思考。它是通过意象来表现一种哲学对话式的诗体。我发现所有的诗都是一种对话形式。第一,诗人与自我的对话,这种形式常见于年轻人写的心灵的密码的抒情诗。第二,诗人与人群的对话,这类诗占的比例最大,《漂木》中第一章的<漂木>和<致诗人>都是。第三是诗人与自然的对话,这种诗在中国古典诗中最多,如王维、孟浩然、柳宗元等田园诗、山水诗。《漂木》中第二章写的鲑鱼生态也是。第四种是诗人与神的对话,这是西方诗的宗教特色,中国古典诗中,除了屈原的作品,很少读到这类诗,而我的《漂木》中却有一节<致诸神>。”

《因为风的缘故》是洛夫最广为人知的诗,是一首写给妻子陈琼芳的爱情诗,曾由洛夫之子莫凡谱曲并演唱。海内外研究洛夫的已出版专著有《诗魔的蜕变:洛夫诗作评论集》、《洛夫与中国现代诗》、《洛夫评传》、《一代诗魔洛夫》、《漂泊的奥义》、《洛夫:诗,魔,禅》、《洛夫长诗<漂木>十论》、《大河的雄辩-洛夫诗作评论集(第二部)》等。2014年诗集《唐诗解构》出版,收录了诗人近10年的创作成果——对50首具有代表性的唐诗进行了别出心裁的重写。在2017年上海思南文学之家举办的读书分享会上,洛夫提到:“我毕其一生都以追求诗的现代化、创造现代化的诗为职志,多年前我在《建立大中国诗观的沉思》一文中曾说:‘我们要创造的现代诗不只是新文学史上一个阶段性的名词,而是以现代为貌,以中国为神的诗。’我认为这个‘中国之神’就藏在唐诗中,‘解构’的作为就是对唐诗中‘神’的释放,也可以说是一种变形的重生。”

 

《因为风的缘故》是洛夫最广为人知的诗,是一首写给妻子陈琼芳的爱情诗。

昨日我沿着河岸
漫步到
芦苇弯腰喝水的地方
顺便请烟囱
在天空为我写一封长长的信
潦是潦草了些
而我的心意
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
稍有暧昧之处
势所难免
因为风的缘故
此信你能否看懂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
你务必在雏菊尚未全部凋零之前
赶快发怒,或者发笑
赶快从箱子里找出我那件薄衫子
赶快对镜梳你那又黑又柔的妩媚
然后以整生的爱
点燃一盏灯
我是火
随时可能熄灭
因为风的缘故